出处 ORIGINAL SOURCE |
伏冲之脉 PRONE SURGING MERIDIAN |
---|---|
《灵枢·百病始生第六十六》卷十 |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⋯⋯留而不去,传舍于伏冲之脉,在伏冲之时,体重身痛。 《甲乙经·经络受病入肠胃五脏积发伏梁息贲肥气痞气奔豚》卷八,基本同《灵枢》。”传舍”作”伏舍”。”之时”作”之脉时”。”体重身痛”作”身体重痛”。 《太素·邪传篇》卷二十七,原文基本同《灵枢》。无”之脉”二字。 杨上善注:冲脉为经络之海,故邪居体重。 |
《类经·疾病类》卷十二,张介宾注 | 伏冲之脉,即冲脉之在脊者,以其最深,故曰伏冲。《岁露》篇曰:入脊内注于伏冲之脉是也。⋯⋯邪自经输,留而不去,深入于此,故为体重身痛等病。 |
《灵枢·百病始生第六十六》卷十 | 其著于伏冲之脉者,揣之应手而动,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,如汤沃之状。 《甲乙经·经络受病人肠胃五脏积发伏梁息贲肥气痞气奔豚》卷八,同《灵枢》。 《太素·邪传篇》卷二十七,原文基本同《灵枢》。”揣之”作”揣揣”。 杨上善注:冲脉下者,注少阴之大络,出于气街,循阴股内廉入腘中,伏行胻骨内,下至内踝之属而别,前者伏行出附属下,循跗入大指间,以其伏行,故曰伏冲。揣,动也。以手按之,应手而动,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,邪之盛也 |
《类经·疾病类》卷十二,张介宾注 | 伏冲义如前。其上行者循背里,络于督脉。其下行者注少阴之大络,出于气街,循阴股内廉入腘中。故揣按于股则应手而动。若起其手则热气下行于两股间,此邪著伏冲之验也。 |
《灵枢集注·百病始生》卷十,张志聪注 | 伏冲之脉,夹于脐间,故揣之应手而动。发手则热者,冲脉之血气充于外也。冲脉下循阴股,出于胫气之衔,其气下于两股,如汤沃之状者,因积而成热也。 |
《灵枢·岁露论第七十九》卷十二 | 黄帝问于岐伯曰:经言夏日伤暑,秋病疟,疟之发以时,其故何也?岐伯对曰:邪客于风府,病循膂而下,卫气一日一夜常大会于风府,其明日日下一节,故其日作晏,此其先客于脊背也。故每至于风府则膜理开,膜理开则邪气入,邪气入则病作,此所以日作尚晏也。卫气之行风府,日下一节,二十一日下至尾骶,二十二日入脊内,注于伏冲之脉,其行九日,出于缺盆之中,其气上行,故其病稍益。 |
《灵枢注证发微·岁露论》卷九,马莳注 | 此言疟之所发而有晏有早也。帝以疟所发之时,或早或晏为疑,伯言风寒等邪,初时感于风府,系督脉经穴,其邪自项循脊膂而下行,卫气一日一夜,则五十度已毕,而明旦又出于足太阳膀胱经之晴明之穴,上至于头,转行后项,大会于督脉之风府。凡人之项骨有三椎,而三椎以下,乃自大椎以下至尾骶骨,有二十一节,共为二十四节,其明日日下一节,故其作也晏矣。盖此邪先客于脊背也。至于日作早者何哉?正以卫气之行于风府,始时邪气随膜理而入者,目下一节,至二十二日则入于脊内,以注于伏冲之脉,由是循伏膂之脉而上行,约有九日,此邪在前出于缺盆之中,其气上行而日高,故其病上行而早也。 |
《素问·疟论第二十五》卷十 | 其出于风府,日下一节,二十五日下至骶骨,二十六日入子脊,内注于伏膂之脉。其气上行九日,出于缺盆之中,其气日高,故作日益早也。 |
《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·疟论》卷十,王冰注 | [其出于风府,日下一节,二十五日下至骶骨,二十六日入子脊内,注于伏膂之脉。]项已下至尾骶凡二十四节,故日下一节,二十五日下至骶骨,二十六日入于脊内,注于伏膂之脉也。伏膂之脉者,谓膂筋之间,肾脉之伏行者也。肾之脉,循股内后廉贯脊属肾;其直行者,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。以其贯脊,又不正应行穴,但循膂伏行,故谓之伏膂脉。(新校正云:按全元起本”二十五日”作”二十一日”,”二十六日”作”二十二日”,《甲乙经》、《大素》并同。”伏膂之脉”,《甲乙经》作”太冲之脉”,巢元方作”伏冲”。)[其气上行,九日出于缺盆之中,其气日高,故作日益早也。]以肾脉贯脊属肾,上入肺中。肺者,缺盆为之道,阴气之行速,故其气上行。九日出于缺盆之中。 |
《素问注证发微·疟论》卷四,马莳注 | 以此目作稍迟也。及其出之于风府也,始时放于风府,连下项骨三椎,日下一节,至二十五日下至骶骨,则二十六日乃入于脊,内注于伏膂之脉,即膂筋之间,盖督脉循腰内后廉贯脊属肾,其直行者,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,以其贯脊循膂伏行,故谓之伏膂之脉也。由是循伏膂之脉,而上行约有九日,此邪上行缺盆之中,即阳明胃经穴也。在前颔下横骨陷中,其气日高。故疟之作也,随卫气而出者,较之于前而日早耳。 |
《素问集注·疟论》卷五,张志聪注 | 盖卫气每至于风府,则膜理开,开则客于脊背之邪,还入风府,而与卫气相遇,则病作。其卫气出于风府,日下一节,则上会于风府也稍晏,故病作稍晏。二十一日下至骶骨,则上会于风府也益晏,故病作益晏也。伏膂,伏冲膂筋也,卫气外循督脉而下,内循冲脉而上,其气上行九日,出于缺盆,其气日高,则会于风府也日早,故作日益早也。 |
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十一 | 疟之发以时者,⋯⋯二十二日入膂内,注于伏冲,伏冲脉其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。 |
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二十九 | 疟候⋯⋯其发时节渐晏者,⋯⋯二十二日入脊内,上注于伏冲之脉,其行九日,出于缺盆之内,其气既上,故其病发更早。 (《素问》”伏膂之脉”,《甲乙经》作”太冲之脉”,《病源》作”伏冲之脉”,故丹波元简谓”太冲,伏冲、伏膂皆一脉也”。对伏冲之脉的注解,各家不尽相同,以王冰注义长。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