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阳明生理 Zu Yang Ming Shengli | Foot Yang Ming Physiology
出处
ORIGINAL SOURCE
足阳明生理
FOOT YANG MING PHYSIOLOGY
《灵枢·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》卷七 辰者三月,主左足之阳明;巳者四月,主右足之阳明。此两阳合明于前,故曰阳明。
《太素·阴阳合》卷五,杨上善注 三月四月二阳合明,故曰阳明也。
《灵枢注证发微·阴阳系日月》卷五,马莳注 三月建辰,主左足之阳明,乃胃经脉气所属也,四月建巳,则为右足之阳明,两足次指脉气所行也。且阳明之义谓何?正以正二五六月为少阳太阳,而三四月居于其中,则彼两阳合明于其前,故曰阳明也。
《类经·经络类》卷九,张介宾注 三月主左足之阳明,四五六为阳中之阴,阳渐退,阴渐生也,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⋯⋯然则一岁之阳,会于上半年之辰巳两月,是为两阳合于前,故曰阳明,阳明者,言阳盛之极也。
《灵枢·玉版第六十》卷九 岐伯曰:人之所受气者,谷也。谷之所注者,胃也。胃者,水谷气血之海也。海之所行云气者,天下也。胃之所出气血者,经隧也。经隧者,五脏六腑之大络也,迎而夺之而已矣。《甲乙经·针灸禁忌下》卷五,同《灵枢》。”人之所受气者,谷也”作”人之所受气谷”。”云气”作”云雨”。”迎而夺之”作”逆而夺之”。
《灵枢注证发微·玉版》卷七,马莳注 胃之有气血,本于谷气所化,而后血气行于十二经之隧也。是经隧者,诚五脏六腑之大络耳。迎其气来而有以夺之,故能杀生人矣。
《类经·针刺类》卷二十二,张介宾注 人受气于谷,谷气自外而入,所以养胃气也。胃气由中而发,所以行谷气也。二者相依,所归则一。故水谷入胃,化气化血以行于经隧之中,是经隧为五脏六腑之大络也⋯⋯
《灵枢集注·玉版》卷七,张志聪注 大络者,十二脏腑之经别也⋯⋯五脏之血气行于脉中,因胃气而至于手太阴,以应尺寸之脉;五脏之气血行于脉外者,因胃气而出于手阳明之络,以应于尺肤。是以脉急者,尺之皮肤亦急;脉缓者,尺之皮肤亦缓。善调尺者,则不待于寸。此十二脏腑之血气,行于经脉皮肤之外内者,大会于手太阴阳明也。
《灵枢·动输第六十二》卷九 黄帝曰:足之阳明何因而动?岐伯曰:胃气上注于肺,其悍气上冲头者,循咽,上走空窍,循眼系,入络脑,出顑,下客主人,循牙车,合阳明,并下人迎,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。故阴阳上下,其动也若一。故阳病而阳脉小者为逆,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。故阴阳俱静俱动,若引绳相倾者病。《甲乙·十二经脉络脉支别》卷二,内容同上。但诸版本”肺”作”胃”,惟嘉靖本仍作”肺”。”咽”作”喉”。”此胃气别走”无”别”字。”故阴阳俱静俱动”作”阴阳俱盛,与其俱积”。
《太素·脉行同异》卷九 [黄帝曰:足之阳明,何因而动?]十二经脉,此皆有动,余之九经,动有休时,唯此三经,常动不息,太阴常动,已具前章,故次问阳明常动之义,故曰何因动也。[岐伯曰:胃气上注于肺。]问曰:十二经脉别走,皆从藏之阴络别走之阳,亦从腑之阳络别走之阴,此之别走乃别胃腑盛气,还走胃脉阳明经者,何也?答曰:胃者水谷之海,五脏六腑皆悉禀之,别起一道之气,合于阳明,故阳明得在经脉中长动,在结喉两箱,名曰人迎,五脏六腑脉气并出其中,所以别走与余不同。[其悍气上冲头者,循咽上走空窍,]悍气冲时,循咽上走七窍,使七窍通明也,悍音汗。[循眼系入络脑,出颔下客主人,循牙车合阳明,]后循眼系络脑两箱,出于颔下。颔,谓牙车骨,属颔骨之下也。[并下人迎,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。]足阳明经及别走气二脉并下以为人迎也,故胃别气走阳明也。[故阴阳上下,其动也若一。]阴谓寸口,手太阴也;阳谓人迎,足阳明也。上谓人迎,下谓寸口。有其二义:人迎是阳,所以居上也,寸口是阴,所以居下也;又人迎在颈,所以为上;寸口在手,所以为下。人迎、寸口之动,上下相应俱来,譬之引绳,故若一也。所论人迎、寸口,唯出黄帝正经,计此之外,不可更有异端,近相传者,直以两手左右为人迎寸口,是则两手相望以为上下,竟无正经可凭,恐误物深也。[故阳病而阳脉小者为逆,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。]阳大阴小,乃是阴阳之性,阳病人迎大小俱病,而大者为顺,小者为逆;阴病寸口大小俱病,而小者为顺,大者为逆。顺则易疗,逆则为难也。[故阴阳俱静与俱动,若引绳相倾者,病也。]谓人迎、寸口之脉,乍静乍躁,若引绳相顿,乍动乍静者病也。
《灵枢注证发微·动腑》卷七,马莳注 此言胃脉动之不休也。三焦之气,皆从胃气而生营气,随宗气以上注于肺而行之。其悍气者,卫气也,卫气受气于上焦,为纯阳之气,慓悍滑利,天明目张,则上冲于头,内循咽喉,上走空窍,循于眼系,以出于足太阳膀脱经之晴明穴,历攒竹、曲差、五处、承光、通天、络却等穴,入络于脑,复出于颔下足少阳胆经之客主人,循胃经之牙车,合于阳明之经隧,并下胃经之人迎,此虽卫气所行,实内之胃气出而别走于阳明之经隧者也。故其昼行于阳经,夜行于阴经。然阴阳升降,其动也若一。故人有阳病,脉宜洪大,其胃脉反小者为逆,以阳病宜见阳脉也。人有阴病,脉宜沉细,其胃脉反大者为逆,以阴病宜见阴脉也。故阳病而俱静,阴病而俱动,若引绳以相倾者必病,此胃脉所以动之不休,而亦可以验诸病也。以卫气之行,即胃气以为之主耳。
《类经·经络类》卷八 [黄帝曰:足之阳明何因而动?]胃经脉也。[岐伯曰⋯⋯此胃气别走于阳明也。]胃气上注于肺,而其悍气之上头者,循咽喉上行,从眼系入络脑,出(咸页),下会于足少阳之客主人,以及牙车,乃合于阳明之本经,并下人迎之动脉,此内为胃气之所发,而外为阳明之动也。⋯⋯[故阴阳上下⋯⋯若引绳相倾者病。]此云阴阳上下者,统上文手大阴而言也。盖胃气上注肺,本出一原。虽胃为阳明,脉上出于人迎,肺为太阴,脉下出于寸口,而其气本相贯,故彼此之动,其应若一也。然人迎属腑为阳,阳病则阳脉宜大,而反小者为逆。寸口属脏为阴,阴病则阴脉宜小,而反大者为逆。故《四时气篇》曰:气口候阴,人迎候阳也。是以阴阳大小,脉各有体,设阴阳不分,而或为俱静,或为俱动,若引绳之匀者,则其阴阳之气,非此则彼,必有偏倾而致病者矣。
《灵枢集注·动腑》卷七,张志聪注 此言阳明之气盛而独动不休者也。《阴阳系日月》论曰:两阳合于前,故曰阳明。又曰:两火合并,故为阳明。是阳明主燥金之气,而又有悍热之火气也。胃气上注于肺者,胃腑所生之营气宗气上注于肺,而行于经脉之外内,以应呼吸漏下。其悍热之气上冲头者,循咽上走空窍,循眼系,入络脑,出(咸页)下客主人,循牙车,此阳明之悍气,上走空窍,行于皮肤之气分,而下合于阳明之脉中,并下人迎,此胃腑所生之悍气,别走于阳明者也。故阴阳上下,其动也若一。盖身半以上为阳,身半以下为阴,谓在上之人迎在下之冲阳,其动之相应也。故阳病而阳脉小、阴脉大者为逆,阴病而阴脉大、阳脉小者为逆。故阴阳上下,静则俱静,动荡不安则俱动,若引绳墨如相倾而不相应者,则为病矣。按上篇曰:胸气有街,腹气有街,头气有街,胫气有衔,气在腹者,止之背俞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间。夫足阳明之脉,其支者下人迎,入缺盆,从缺盆下乳内廉,夹脐入气街中;其支者下循腹里,至气街中而合,以下髀关,循股外廉至足附上。夫胃之悍气,合阳明之脉而下人迎,夹脐入气街中,则与冲脉相合,而出于腹之气街矣。其下行而出于足附者,动于冲阳而上与人迎之相应也。(阳病宜阳脉大,阴病宜阴脉小,以临床体会来说,绝大多数是这样的,确是经验之谈,但也有例外者,如舍脉从证说。由于人们认识不断深化,更要注意”四诊”的全面运用,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预后。至于”阴阳俱静俱动,若引绳相倾者病..注家每每随文敷衍,须进一步认识经文的含义,尚有待来者。)
《脾胃论·脾胃胜衰论》卷上 足阳明为十二经之海,主经营之气,诸经皆禀之。
《医学纲目·阴阳》卷一 诸经之脉无所不到,以其从胃脉故也。
《医学纲目·阴阳》卷一 足阳明胃脉也,胃者五脏六腑之海,其清气上注于肺。
《医学纲目·牙齿痛》卷二十九 夫齿者,肾之标。口者,脾之窍。诸经多,有会于口者,其牙齿是手足阳明之所过,上龈隶子坤土,乃足阳明胃之脉所贯络也,止而不动。
《医学入门·脏腑条分》卷一 足阳明主腐熟水谷气。(古代对胃的形态描述,已大致与现代医学相近,并有幽门的名称。由于古代的度、量、衡小于现代,所以”长二尺六寸”等实际不是现代尺寸。)
十二经络 | 12 (Regular) Jing Luo (Meridians)
奇经八脉 | Extraordinary 8 Mai (Meridians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