奇经八脉 | Extraordinary 8 Mai (Meridians)
冲脉循行与交会穴 Chong Mai | Surging Vessel Pathway and Connecting Points
出处
ORIGINAL SOURCE
冲脉循行与交会穴
CHONG MAI (SURGING VESSEL) PATHWAY AND CONNECTING POINTS
援引
LATER CITATIONS
《灵枢·逆顺耳巳瘦第二十八》卷六 夫冲脉者,五脏六腑之海也,五脏六腑皆禀焉。其上者出于颃颡,渗诸阳,灌诸精;其下者,注少阴之大络,出于气街,循阴股内廉,入腘中,伏行轩骨内,下至内踝之后,属而别其下者,并于少阴之经,渗三阴,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,循跗,入大指间,渗诸络而温肌肉。 《甲乙经·奇经八脉》卷二,基本同《灵枢》。"灌诸精"作"灌诸阴"。"气街"作"气冲"。"人胸中"前有"斜"字。"骭骨"作"髀骨"。"并于"作"至于"。
《太素·冲脉》卷十,杨上善注 [夫冲脉者⋯⋯灌诸精;]冲脉,气渗诸阳,血灌诸精。精者,目中五脏之精。[其下者⋯⋯伏行骭骨内,渗诸络而温肌肉。]腔骨与跗骨相连之处曰属也。至此分为二道:一道后而下者,并少阴经,循于小络,渗入三阴之中;其前而下者,至跗属,循跗下入大指间,渗入诸阳络,温于足胫肌肉。 《医学钢目·厥》卷二十八,同《灵枢》。
《灵枢注证发微·逆顺肥瘦》卷五,马莳注 此言肾脉之下行者,以冲脉入肾之络,而与之并行也。夫足之三阴,从足走腹,而独有足少阴肾经之脉,绕而下行,与肝脾直行者别,何也?正以冲脉与之并行故耳。盖冲脉者,起于足阳明胃经之气冲穴。为五脏六腑之海,而脏腑之气皆禀焉。其上则出于颃颡,渗诸阳经,以灌诸经之精,下注于少阴肾经之大络曰大钟者,以出于气冲,又循阴踝之内廉,以入于腘中,伏行骭骨之内,下至内踝之后,凡所属之别于下者,并由少阴之经,渗其脾肾肝之三经,此则在后廉者然也。其在前者,伏行出于足面之跗上,属于下之涌泉,入循跗以入大指间,渗诸络而温肌肉。  
《类经·经络类》卷九,张介宾注 [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⋯⋯]此即血海也。冲脉起于胞中,其前行者,并足少阴之经,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;其后行者,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;其上行者,出于颃颡;下行者,出于足。  
《类经·针刺类》卷二十,张介宾注 [夫冲脉者⋯⋯灌诸精。]冲脉起于胞中,为十二经精血之海,故五脏六腑皆禀焉。其上行者输在于大抒,足太阳经也,故出于颃颡,主渗灌诸阳之精。[其下者⋯⋯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;]其下行者,并少阴之大络,出阳明之气街,由股入足,至内踝之后属。其别而下者,自少阴以渗及肝脾二经,是为三阴,此其所以下行也。骭,音干,胫骨也。[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,循跗入大指间,渗诸络而温肌肉。]跗属,足掌属也。"渗诸络而温肌肉",《动输》篇作"注诸络以温足胫"。上三节与《动输》篇大同。  
《灵枢集注·逆顺肥瘦》卷五,张志聪注 冲脉者,五脏六腑之海也。五脏六腑之气,皆禀于冲脉而行。其上者,出于颃颡,渗诸阳,灌诸阴。其下者,注少阴之大络,下出于气街,此五脏六腑之血气皆从冲脉,而渗灌于脉外皮肤之间,应水随气而运行于天表也。夫少阴主先天之水火,水火者精气也。冲脚注少阴之经,渗三阴,循跗入大指间,渗诸络而温肌肉。是少阴之精气又从冲脉而运行,出入于经脉皮肤之外内者也。  
《医经理解·冲为血海》卷二 冲脉起于胞中,出于气街,前行于胸,伏行于背,上出于颃颡,渗灌诸阳,下入于足。  
《针灸逢源》卷一 [夫冲脉者⋯⋯灌诸精;]其上行者输于大抒,故出于颃颡,渗灌诸阳之精。[其下者⋯⋯渗三阴。]自少阴以渗及肝脾二经,所以下行也。[其前者,伏行出跗属下,]足掌属也。[循跗入大指间,渗诸络而温肌肉。]皆冲脉之气也。本篇节录自《类是》。  
《灵枢·动输第六十二》卷九 冲脉者,十二经之海也,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,出于气街,循阴股内廉,邪入腘中,循胫骨内廉,并少阴之经,下入内踝之后,入足下;其别者,邪入踝,出属跗上,入大指之间,注诸络以温足胫。 《甲乙经·十二经脉路脉支别第一下》卷二,基本同《灵枢》。"大络"作"络"。"胫骨"作"胻骨"。"入足下"作"足下"。"斜入踝"后有"内"字。"注诸结"前有"以"字。"足胫"作"足跗"。
《太素·脉行同异》卷九,杨上善注 冲脉起于肾下,与少阴大络下行出气街,循胫入内踝,后下入足下。按《逆顺肥瘦》少阴袖下中云:注少阴大络。若尔,则冲脉共少阴常动也。若取与少阴大络俱下,是足冲脉常动,少阴不能动也。 《医学纲目·阴阳》卷一,同《灵枢·动输》。
《灵枢注证发微·动输》卷七,马莳注 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,与足少阴肾经立大络,起于肾下,出于足阳明胃经之气街,复循阴股内廉,斜入膝后曲处入腘中,循胫骨内廉,并本经少阴之经,下入内踝之后,经复溜、水泉、照海、大钟等穴,入于足下之涌泉;其别支者,方其斜入内踝之时,出而属于足面主跗上,入大指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。  
《灵枢集注·动输》卷七,张志聪注 此盲流溢于中之血气,一从冲脉与足少阴之大络,面下出于足胫之气街,循阴股内廉者,血气出于皮肤,切循少阴之经而行也。斜入腘中者,与太阳之承山踝上以下也。其别者,乃少阴之支络,别走于踝跗,上入犬指之间,而散于十指之络,是以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,阴气起于足五指之里,盖阴阳二气,本于先天之水火,藏于肾脏,出于下而升于上也。夫卫气者,阳明所生之气也。上节论卫气立别走阳明,合于人迎,是从膺胸脐腹而下至跗上,如左右之动脉,与冲脉合于脐间,则阳明之血气,随冲脉而出腹气之街矣。此节论冲脉与少阴出于胫气之街,盖手足十二经之本标,止出于头气之街,胸气之街,管卫之行,从本而入,从标而出,上下相贯,如环无端。其腹气之街,胫气之街,乃别出阳明、少阴之血气,不在十二经脉本标之内,故别出阳明、少阴之动输焉。  
《灵枢·五音五味第六十五》卷十 本条冲脉循行与任脉合并讨论,故此条下《甲乙经》、《太素》、《圣济总录》、《十四经发挥》、《针灸节要》、《医学纲目》、《类经图翼》、《经络汇编》、《医宗金鉴》、《神灸经纶》、《针灸集成》等书所载与"任脉循行分布"第一条同。  
《素问·举痛论第三十九》卷十一 冲脉起于关元,随腹直上。  
《脉经·平奇经八脉病第四》卷二 冲脉起于关元,循腹里直上至咽喉中。  
《太素·邪客》卷二十七,样上善注 关元在脐下小腹,下当于胞,故前言冲脉起于胞中直上。  
《外台秘要方·盛劳里急方六首》卷十七 冲脉⋯⋯起于关元随腹直上至咽喉。  
《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·举痛论》卷十一,王冰注 冲脉,奇经胁也。关元,穴名,在脐下三寸。言起自此穴,即随腹而上,非生出于此也。其本生出,乃起于肾下也。直上者,谓上行会于咽喉也。 《大平圣患方》举一,同《脉经》。
《素问注证发微·举痛论》卷五,马莳注 冲脉起于关元,随腹直上,即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。  
《类经·疾病类》卷十七,张介宾注 关元,任脉穴,在脐下三寸。冲脉起于胞中,即关元也。其脉并足少阴肾经,夹脐上行,会于咽喉。  
《素问集注·举痛论》卷五,张志聪注 夫冲脉之循于背者,注于经,其浮而外循于腹者,至胸中而散。  
《素问·骨空论第六十》卷十六 冲脉者,起于气街,并少阴之经,夹脐上行,至胸中而散。  
《难经·二十八难》卷二 冲脉者,起于气街,并足阳明之经,夹脐上行,至胸中而散也。  
《甲乙经·奇经八脉》卷二 冲脉者,起于气街,并少阴之经(《难经》作阳明之经。)夹脐上行,至胸中而散。(其言冲脉与《九卷》异。)"少阴之经",《太素·冲脉》样注、《素问·骨空论》新校正引此文均作"阳明之经"。现行本《甲乙经》盖后人据《素问》改也。  
《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·骨空论》卷十六,王冰注 (新校正云:按《难经》、《甲乙经》作"阳明"。)任脉、冲脉,皆奇经也。任脉当脐中而上行,冲脉夹脐两旁而上行,然中极者,谓脐下同身寸之四寸也。言中极之下者,宫中极(上二字疑是任脉)从少腹之内上行,而外出于毛际而上,非谓本起于此也。关元者,谓脐下同身寸之三寸也。气街者,穴名也,在毛际两旁鼠鼷上同身寸之一寸也。言冲脉起于气街者,亦从少腹之内,与任脉并行,而至于是乃循腹也。何以言之?《针经》曰:冲脉者,十二经之海,与少阴之络起于肾下,出于气街。又曰:冲脉任脉者,皆起于胞中,上循脊里,为经络之海;其浮而外者,循腹各行会于咽喉,别而络唇口。血气盛则皮肤热,血独盛则渗灌皮肤,生毫毛。由此言之,则任脉冲脉从少腹之内上行,至中极之下,气街之内,明矣。 《大平圣息方》卷一,同《难经》。
《圣济总录·冲脉》卷一百九十二 冲脉者,起于气冲,并少阴之经,夹脐上行,至胸中而散。此为病令人逆气里急。在《难经》则曰并足阳明之经。以穴考之,阳明之经夹脐左右各二寸而上行,少阴之经夹脐左右各五分而上。《针经》所载冲脉与督脉同起于会阴(二阴之间也),其在腹也,行乎幽门、通谷、阴都、石关、商曲、肓腧、中注、四满、气穴、大赫、横骨,凡二十二穴,皆足少阴之分也,然则冲脉并足少阴之经明矣。 《十四经发挥》卷下,基本同《圣济总录》。"少阴之经"作"足少阴"。"会阴"下无注文。
《针灸节要》卷三 又冲脉起于气冲,并足少阴之经,夹脐上行,会于咽喉,至胸而散。 《针灸聚英》卷一下、《古今医统大全·奇经冲脉》卷六,同《十四经发挥》。
《奇经八脉考·冲脉 冲为经脉之海,又曰血海,其脉与任脉,皆起于少腹之内胞中,其浮而外者,起于气冲,并足阳明少阴二经之间,循腹上行至横骨,夹脐左右各五分,上行历大赫、气穴、四满、中注、肓俞、商曲、石关、阴都、通谷、幽门,至胸中而散,凡二十四穴。注:又冲脉,虞庶注云:《素问》曰冲脉并足少阴之经。《难经》却言并足阳明之经,况少阴之经夹脐各五分,阳明之经夹脐左右各二寸,气冲又是阳明脉气所发。如此推之,则冲脉自气街起,在阳明少阴二经之内,夹脐上行,其理明矣。 《医学钢目·阴阳》卷一,同《素问》。《医学纲目·阴阳》卷一原文同《难经》。
《素问注证发微·骨空论》卷七,马莳注 此言冲脉之所起所止也。气街所在剌灸分壮,巳详《气府篇》中。 《针灸大成》卷七,同《十四经发挥》。
《针方六集》卷一 经又目:冲脉者,起于会阴,并足少阴之经,夹脐上行,至胸中而散。  
《类经·经络类》卷九,张介宾注 起,言外脉之所起,非发源之谓也。下仿此。气街即气冲,足阳明经穴,在毛际两旁。冲脉起于气街,并足少阴之经会于横骨大赫等十一穴,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,此言冲脉之前行者也。然少阴之脉上股内后廉,贯脊属肾,冲脉亦入脊内为伏冲之脉,然则冲脉之后行者,当亦并少阴无疑也。《痿论》曰:冲脉者,经脉之海也,主渗灌溪谷,与阳明合于宗筋,阴阳总宗筋之会,会于气街,而阳明为之长,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。《五音五味》篇曰:冲脉任脉,皆起于胞中,上循背里,为经络之海。其浮而外者,循腹右上行,会于咽喉,别而络唇口。《逆顺肥瘦》篇曰:冲脉者,五脏六腑之海也,五脏六腑皆禀焉。其上者,由于颃颡,渗诸阳,灌诸精:其下者,注少阴之大络,出于气街,循阴股内廉,入腘中,伏行骭骨内,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;其下者,并于少阴之经,渗三阴;其前者,伏行由跗属,下循跗,入大指间,渗诸络而温肌肉。故别络结则跗上不动,不动则厥,厥则寒矣。《动输》篇曰:冲脉者,十二经之海也,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,出于气街,并足少阴之经入足其别者,邪入踝,出属跗上,入大指之间,注诸络以温足胫。《海论》目:冲脉者,为十二经之海,其输上在于大杼,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。按此诸篇之义,则冲脉之下行者,虽会于阳明之气街,而实并于足少阴之经。且其上自头,下自足,后自背,前自腹,内自溪谷,外自肌肉,阴阳表里无所不涉。又接《岁露》篇曰:入脊内,注于伏冲之脉。《百病始生》篇曰:传舍于伏冲之脉。所谓伏冲者,以其最深也。故凡十二经之气血,此皆受之以荣养周身,所以为五脏六腑之海也。又冲为血海义。  
《类经图翼·经络(七)》卷九 冲脉者,起于气街,并足少阴之经,夹脐上行,至胸中而散。此为病,令人逆气里急。又《难经》曰:并足阳明之经上行。然以穴考之,足阳明之脉夹脐左右二寸而上行,足少阴夹脐左右五分而上行,按《甲乙》、《铜人》等书,所载幽门、通谷、阴都、右关、商曲、肓俞、中注、四满、气穴、大赫、横骨,凡二十二穴,皆云冲脉,足少阴之会,盖以《骨空论》为之主也,然则冲脉之并足少阴经也明矣。  
《素问集注·骨空论》卷七,张志聪注 气街即气冲,系足阳明经穴,在少腹毛中两旁各二寸横骨之两端。冲脉并足阳明、少阴二经之间,循腹上行,夹脐左右各五分,上至胸中而散。再按冲任二脉,皆起于胞中,上循背里,为经络之海,其浮而外者,起于窍冲,循腹右上行至胸中而散,淡渗于肌腠,充肤热肉,生毫毛,此冲脉之血气,行于脉外也。今止言腹而不言背者,谓冲脉之血气,散于脉外而充于骨空也。故所谓骨空者,谓经脉之气,注于节之交两为穴也。至于骨空之血气,乃脉外之血气也。  
《身经通考·奇经八脉图说》卷二 冲脉起于气冲,《难经》云:并阳明之经,夹脐上行,至胸中而散,《医统》辩并足少阴之经。至《针经》所载:冲任与督脉同起于会阴,在两阴间。又云:浮于外者,循腹上行,会于咽喉,别而络唇口。冲脉循行歌冲脉起于腹气街,后天宗气气冲来。并于先天之真气,相并夹脐上胸街,大气至胸中而散,会合督任充身怀。分布脏腑诸经络,名之曰海不为乖。注:冲脉者,起于气街,是起于腹气之冲也。名曰气街者,是谓气所行之街也。一身之大气,积于胸中者,有先天之真气,是所受者,即人之肾间动气也。有后天之宗气,是水谷所化者,即人之胃气也。此所谓起于腹气之冲者,是起胃中谷气也。并于少阴者,是并于肾间动气也。其真气与谷气相并,夹脐上行,至胸中而散,是谓大气至胸中,分布五脏六腑诸经,而充身者也。《灵枢·逆顺肥瘦篇》曰:冲脉者五脏六腑皆禀气焉。《灵枢·动输篇》又曰:冲脉者十二经之海,与少阴之大络,起于肾下,出于气街也。《灵枢·五音五味篇》又曰: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者,即此之起于肾下之谓也。而谓起于肾下者,即并于少阴之经,肾间动气上行也。《素问·骨空论》曰:冲脉起于气冲者,即此出于气街之谓也。不曰起,而曰出者,谓谷气由阳明胃经出,而会于气街也。按:任督冲三脉《素问·骨空论》曰:任脉起于中极之下,毛际以上,是外指少腹之分也。循腹里,是内指胞中也。督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,女于延孔,男于阴器,合篡贯脊属肾,亦是外指少腹,内指胞中也。冲脉起于气街,并少阴之经,亦是指于胞中也。虽未明言胞中,而实未尝不起于胞中也。是以知任督冲三脉,皆起于胞中。然三脉皆后天水谷所化,胃气出于气街,会于胞中,与先天肾间动之真气,并行而充身者也。由此观之,三脉同出一源无疑矣。故王冰《内经》注:《甲乙经》、《针灸图经》以任脉循背者谓之督脉。自少腹上谓之任脉,亦谓之督脉。则是以背腹阴阳,别为名目耳。然冲脉亦起于胞中,并足少阴而上行。是任脉督脉冲脉乃一源而三岐者。故人身之有腹背,犹天地之有子午。任督之有前后,犹二陆之分阴阳也。胞中者,谓男女丹田之通称也。在女于谓之女于胞,在男于即精室也。 《医宗金鉴·刺灸心法要诀》卷八十四,原文同《素问·骨空论》。
《医宗金鉴·刺灸心法要诀》卷八十四 冲脉起于足阳明,并于足少阴腹气之街,夹脐中行左右五分而上行自少腹下尖阴上横骨穴。冲脉穴歌冲脉夹脐起横骨,大气四注肓俞同,商石阴通幽门穴,主胸中散布任流行。  
《疡医大全》卷四 其脉起于气冲,并阳明经夹脐上行,主胃中而散,即脐之动气脉也。"胃中"据《素问》、《难是》,为"胸中"之形误。  
《罗遗编》卷上 冲脉者,五脏六腑之海也,与任脉皆起于胞中,又与督脉同起于会阴。《骨空论》曰:冲脉者,起于气街,并足少阴经;其在腹也,由横骨而行乎幽门,凡二十二穴。冲脉直冲于胸中,夹脐上行,至胸中而散。原按:由横骨而行乎幽门少阴骨脉也,夹脐左右五分而上行也,又接气街阳明胃脉也,夹脐左右二寸而上行也;是冲脉并足少阴又并足阳明经也明矣。  
《周氏经络大全·经路分说》 冲脉⋯⋯起于气冲,并足少阴之经,夹脐而上,至胸中而散,左右二十二穴,皆少阴穴,任督冲皆单支起,冲至横骨下始开支,饮食入胃,冲脉流布,故顷刻周于腹内。冲起胃之气冲,后天宗气之海,并少阴肾而行,合先天真气也。主胸中而散,籍气海之元气以分布也。冲原亦二支,入胞中而合,殆左之右,右之左,入齿门分行。  
《周氏经络大全·冲穴五十三》 一十六穴冲之涂,幽门通谷及阴都,石关商曲肓俞走,中注四满气穴俱,大赫横骨皆下注,络上经下水各衢。列穴宜自横骨而上幽门,先幽门者,幽门近胃,先受水在气而下行也。幽门(肾经第二十一穴),通谷(二十穴),阴都(十九穴),石关(十八穴),商曲(十七穴)、肓俞(十六穴)、中注(十五穴)、四满(十四穴)、气穴(十二穴)、大赫(十二穴)、横骨(十一穴)。  
《神灸经纶·奇经八脉循行经络》卷一 《素问·骨空论》曰:冲脉者,起于气冲,并于少阴之经夹脐上行,至胸中而散。《灵枢·卫气篇》曰:请言气街,胸有气街、腹有气街、头有气街、胫气有街,故气在头者止于脑。气在胸者止于膺与背俞,气在腹者止之背俞,与冲脉在脐之左右之动脉者,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。  
《素问·气府论第五十九》卷十五 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;夹鸠尾外各半寸至脐寸一,夹脐下旁各五分至横骨寸一,腹脉法也。  
《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·气府论》卷十五,王冰注 [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:夹鸠尾外各半寸至脐寸一,]谓幽门、通谷、阴都、石关、商曲、肓俞六穴,左右则十二穴也。幽门⋯⋯并冲脉足少阴二经之会⋯⋯[夹脐下旁各五分至横骨寸一,腹脉法也。]谓中注、髓府、胞门、阴关、下极五穴,左右则十穴也。中注⋯⋯并冲脉足少阴二经之会⋯⋯  
《类经·经络类》卷七,张介宾注 [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:夹鸠尾外各半寸至齐寸一,]齐,脐同。寸一,谓每寸一穴,即幽门、通谷、阴都、石关,商曲、肓俞,左右共十二穴也。[夹齐下旁各五分至横骨寸一,腹脉法也。]谓中注、髓府、胞门、阴关、横骨,左右共十穴也。上俱腹二行脉法也。按:此皆足少阴穴,盖冲脉并足少阴之经而上行也。  
十二经络 | 12 (Regular) Jing Luo (Meridians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