蹻脉循行与交会穴 Qiao Mai | Motility Vessel Pathway and Connecting Points
出处
ORIGINAL SOURCE
蹻脉循行与交会穴
QIAO MAI (MOTILITY VESSEL) PATHWAY AND CONNECTING POINTS
援引
LATER CITATIONS
《灵枢·脉皮第十七》卷四 黄帝曰:跷脉安起安止?何气荣水?岐伯答曰:跷脉者,少阴之别,起子然骨之后,上内踝之上,直上循阴股入阴,上循胸里,入缺盆,上出人迎之前,入頄属目内眦,合于大阳、阳跷而上行。 《甲乙经·奇经八脉》卷二,基本同《灵枢》,"水"作"也"。"頄"作"鼽"。
《太素·阴阳跷脉》卷十,杨上善注 [跷脉者,少阴之别,起于然骨之后,上内踝之上。]《九卷经》云:跷脉从足至目,各长七尺五寸,总二跷当一丈五尺。则如阴阳二乔俱起于跟,皆至目内眦。别少阴于然骨之后,行于跟中,至于照海,上行至目内眦者,名为阴跷;起于跟中,至于申脉,上行至目内眦者,名回阳跷。故《八十一难》曰:阴阳二乔皆起跟中上行。阴跷至咽,交灌冲脉;阳跷入于风池。皆起跟中上行,是同入目内眦,至咽中与冲脉交,此犹言二脉行处,不言二脉终处,二脉上行终于目内眦以为极也。然骨之后,即跟中也。《九卷》与《八十一难》左右并具?两跷丈尺,义皆同也。口口口口口口是足少阴别脉也,然骨跟中口下少前大起骨也。(萧廷平校:"是足少阴"上所缺六字,平拟作"然骨之后跟中"六字。又"跟中"下所缺一字,平据《甲乙经》拟作"陷"袁刻作"之"。)[直上循阴股入阴,上循胸里入缺盆,上出人迎之前,入鼽属目内眦,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。]入阴者,阴跷脉入阴器也,此是足少阴之别,名为阴跷,入缺盆上行。阳跷从风池、脑空,至口边会地仓、承泣,与阴跷于目锐眦相交巳,别出入鼽,至目内眦,阴跷与太阳、阳跷三脉合而上行之也。 风池、脑空二穴《明堂》均作为阳跷脉交会穴,杨氏将"风池"入阳跷脉,盖据《难经》跷脉循行,而将"脑空"入跷脉则误也。《圣济总录·阴跷脉》卷一百九十二,基本同《灵枢》。无句末"阳跷而上行"五字。《医学纲目·阴阳》卷一,基本同《灵枢》"荣水"作"何荣"。
《灵枢注证发微·脉皮》卷二,马莳注 此言阴跷之起止也。帝间跷脉起止者阳跷、阴跷,而伯止以阴跷答之,来及于阳跷也。人身气血,如水之流,帝道以跷脉起止,何气荣水为问。伯言阴跷脉者,乃足少阴肾经之别脉也,起于然骨之下照海穴,出内踝上,又直上而循阴股,以入于阴,上循胸里,入于缺盆,上出人迎之前,入于目不之頄,属于目内眦晴明穴,合于足太阳膀胱经之阳跷而上行。  
《类经·经络》卷九,张介宾注 [跷脉者,少阴之别,起于然骨之后。]少阴之别,足少阴肾经之别络也。然骨之后,照海也,足少阴穴,即阴跷之所生。按:本篇止言阴跷之起而未及阳跷,惟《缪剌论》曰:邪客于足阳跷之脉,刺外踝之下半寸所。盖阳跷为太阳之别,故《二十八难》曰:阳跷脉者,起于跟中,循外踝上行,入风池。阴跷者,亦起于跟中,循内踝上行,至咽喉,交贯冲脉。故阴跷为足少阴之别,起于照海,阳跷为足太阳之别,起于申脉,庶得其详也。跷脉自内踝直上阴股入阴,循胸里者,皆并足少阴而上行也。然足少阴之直者,循喉咙而夹舌本。此则入缺盆,上出人迎之前,入頄属目内眦,以合于足太阳之阳跷,是跷脉有阴阳之异也。  
《审视瑶函》卷二 《针经》曰阴跷脉入鼽属目内眦,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。  
《灵枢集注·脉皮》卷二,张志聪注 此节论流溢之精气,从跷脉而布散于脉外,脉外之血气,从跷脉而通贯于脉中,气并相还,内外交通者也。夫肾为水脏,受藏水谷之精,水者,流溢于肾脏之精水也。何气荣水者,谓阴跷之脉,乃足少阴之别直上循阴股,入于肾阴脉内之荣气宗气,而营肾脏之水,上循胸里,交于手少阴之心神而化赤,上注于目内眦,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。 《医宗金鉴·刺灸心法要诀》卷八十四,同《灵枢》。
《难经·二十八难》卷二 阴跷脉者,亦起于跟中,循内踝,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。 《脉经·平奇经八脉》卷二、《甲乙经·奇经八脉》卷二、《太平圣惠方·辨奇经八脉法》卷一、《疡医大全》卷四、《针灸逢源,阴跷脉说》卷四、《针灸集成》卷一,同《难经》。
《医学入门·奇经八脉》卷一 阴跷内踝(照海)循咽嗌。  
《圣济总录·阴跷脉》卷一百九十二 阴跷者,亦起于跟中,循内踝上行至咽喉,交贯冲脉跷脉者,少阴之别,别于然骨之后,上内踝之上,直上循阴股入阴,上循胸里,入缺盆。上出人迎之前。入頄属目内眦,合于太阳。 《十四经发挥·奇经八脉》卷下,同《圣济总录)。《轩灸节要》卷三,基本同《圣济总录》"内踝之上"作"内跟之上"。《针灸聚英》卷一下,基本同《圣济总录》。"循阴股"前有"阴"字。"頄"作"鼻"。《古今医统大全·奇经阴跷脉》卷六,基本同《圣济总录》。頄"作"鼻"。《针灸大成·奇经八脉》卷七,基本同《圣济总录》。"别于"作"起于"。"循阴股"前有"阴"字。"頄"作"鼻"。《针方六集》卷一,基本同《圣济总录》。"少阴"前有"足"字。"頄"作"鼻"。以上四书"頄"均作"鼻"字,乃"鼽"字之误。《经络汇编·阴跷脉》,基本同《圣济总录》。"少阴"前有"足"字。"人迎"前有"胃经"二字。
《奇经八脉考》 阴跷者,足少阴之别脉?其脉起于跟中足少阴然谷穴之后,同足少阴循内踝下照海穴,上内踝之上二寸,以交信为郄?直上循阴股入阴,上循胸里入缺盆,上出人迎之前,至咽咙交贯冲脉,入頄内廉,上行属目内眦,与手足太阳、足阳明、阳跷五脉会于晴明而上行,凡八穴。  
《医宗金鉴·刺灸心法要诀》卷八十四 [阴跷亦起于跟中,少阴之别内踝行,上循阴股入胸腹,上至咽喉至晴明。]阴跷之脉。非起于跟中。由少阴别脉然谷之穴。上行内踝。循阴股。入胸腹。上至咽喉晴明穴,亦会于太阳也。阴跷脉穴歌阴跷起于然谷穴,上行照海交信列,三穴原本足少阴,足之太阳晴明接。  
《周氏经络大全》 阴跷之脉起跟中,内踝上至咽喉宫,阴股入阴循胸里,缺盆上出人迎钟,入鼻上属目内眦,合著膀胱与府通,有病候于少阴内。两经同穴共一宗。注:阴跷起于跟中,循内踝上至咽喉,故曰少阴之别,起于然骨之后,上内踝入阴股,入阴循胸里,出人迎之前,入鼻,属目内眦,合太阳左右六穴。阴跷三穴皆少阴。然骨照海交信寻。然骨肾第二穴,照海第六穴,交信第八大。此肾之别脉也,与阳跷比长,而穴甚少,经多行于内也。一云皆起少阴,皆会晴明,而少阴接膀胱,膀胱接胃,水谷之气,皆运化于胃与膀胱,营出中焦,卫出下焦,而四肢为井,为本之说可知矣,或曰冲穴阴跷皆肾,阴跷本膀胱,诸家滋阴为先,不其然乎,曰阴至剥尽,必曰复见天心,坤为履霜,终之以决,扶阴乎,否。  
《罗遗编》卷上 阴跷亦起于足跟中,循内踝上行,生在照海,以交信为郄,直上循阴股,入阴上循胸里,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,入頄属自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。原按:循胸里入缺盆,上出人迎之前入頄,是与足阳明会行者,而足阳明又与冲脉会行,故《二十八难》又曰:阴跷至咽喉交贯冲脉。  
《医经理解·二经一脉》卷二 然阴跷阳跷亦一脉也。自其合于少阴而上行者,则谓之阴跷。自其合于太阳而下行者,则谓之阳跷。故《脉度》篇但言跷脉者,少阴之别,起于然谷之后,上内踝之上,循阴股入阴,上循胸里入缺盆,出人迎之前,入頄属目内眦,合太阳阳跷而上行。而不言阳跷所自起也。跷本一脉。故男子则以阳跷为经。阴跷为络。女子别以阴跷为经,阳跷为络。而《难经》则以阳跷脉者,起于跟中,循外跟上、行入风池。  
《神灸经纶·奇经八脉循行经络》卷一 《难经》曰: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,由少阴别然谷之穴上行内踝,循阴股入胸腹,上至咽喉晴明穴,亦会于太阳也。  
《难经·二十八难》卷三 阳跷脉者,起于跟中,循外踝,上行入风池。 《脉经·平奇经八脉》卷二、《甲乙经·奇经八脉》卷一、《太平圣惠方,辨奇经八脉法》卷一,《医学纲目·阴阳》卷一、《类经图翼·经络类》卷九、《经络汇编·阳跷脉论》、《审视瑶函》卷二、《神灸经纶·奇经八脉循行经络》卷一,《针灸集成》卷一,同《难经》。
《医学入门•奇经八脉》卷一 阳跷起足之跟里,循外踝上(申脉)入风池,脉行于背为阳。  
《圣济总录·阳跷腺》卷一百九十二 阳跷脉者,起于跟中,循外踝,上行入风池,两足跷脉。本少阴之别,合于太阳。所发之穴,生于申脉(在外踝下陷中属足太阳经),以附阳为郄(在外踝上三寸),本于仆参(在跟骨节陷中),与足少阴会于居髎(在章门下八寸三分),又与手阳明会于肩髃及巨骨(肩髃在肩端两骨间巨骨在肩端两叉间),又与手足太阳阳维会于臑腧(在肩髎后甲骨上廉),与手足阳明会于地仓(口吻两旁),又与手足阳明会于巨髎(鼻两旁也),又与任脉足阳明会于承泣(目下也)。以上为阳跷胞之所发。凡二十穴。 《灵枢》所谓"跷脉者,少阴之别"系指"阴跷"而言,此置于"阳跷"脉中,欠妥。《十四经发挥》卷下,同《圣济总录》。无注文。《针灸聚英》卷一下,同《圣济总录》。无注文。"辅"作"附"。无"以上为阳跷脉之所发"及"阳跷脏病者宜刺之"二句。《古今医统大会·奇经阳跷脉》卷六,同《针灸聚英》。《针灸大成·奇经八脉》卷七,基本同《针灸聚英》。"手足太阳"作"手太阳"。
《经络汇编》 生于足太阳之申脉,与足少阴会于居髎,与手阳明会于肩髎、巨骨,与手足太阳会于阳维,会与小肠经之臑俞,与手足阳明会于胃经之地仓、巨髎,又与任脉会于胃之承泣。  
《类经图翼·经络类》卷九 跷脉长七尺五寸,所发之穴,生于申脉,以跗阳为郄,本于仆参,与足少阳会于居髎,又与手阳明会于肩髃及巨骨,又与手足太阳阳维会于臑俞,又与手足阳明会于地仓、巨髎,又与任脉足阳明会于承泣,又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会于晴明。  
《奇经八脉考》 阳跷者,足太阳之别脉,其脉起于跟中,出于外踝下足太阳申脉穴,当踝后绕跟,以仆参为本,上外跟上三寸,以附阳为郄,直上循股外廉,循胁后髀,上会手太阳、阳维于臑俞,上行肩髆外廉,会手阳明于巨骨,会手阳明少阳于肩髃,上人迎夹中吻,会手足阳明、任脉于地仓,同足阳明上而行巨髎,复合任脉于承泣,至目内眦,与手足太阳、足阳明、阴跷五脉,会于晴明穴,从晴明上行入发际,下耳后,入风池而终。凡二十二穴。  
《医宗金鉴·刺灸心法要诀》卷八十四 阳跷脉循行歌阳跷脉起于跟中,上合三阳外踝行,从胁循肩入颈頄,属目内眦太阳经。注:阳跷之胁起于足跟之中,上合三阳外跟上行,从胁少阳居髎之穴,上循肩,入颈頄阳明之肩髎、承泣等穴,属目眦而会太阳也。阳跷脉穴歌阳跷脉起申仆阳,居髎肩髃巨骨乡,臑俞地仓巨髎泣,终于晴明一穴强。  
《周氏经络大全·经络分说》 阳跷之脉跟中施,外踝上行入风池,原于膀胱申脉穴,中会胆经居愣髎枝,大肠小肠更及骨,终于承泣眼下垂。阳跷起于跟中,循外跟上行入风池,生于足太阳申脉穴,本补仆参跗阳,与足少阳会于居髎,又与手阳明会于肩髃巨骨,又与手太阳阳维合于臑俞,又与手足阳明会于地仓巨髎,又与任脉足阳明会承泣,左右二十穴,连胆之风池,则二十二。  
奇经八脉 | Extraordinary 8 Mai (Meridians)
十二经络 | 12 (Regular) Jing Luo (Meridians)